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

繩結與繩索強度

 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寫給光合作用作為閱讀的文章,不過我想或許會有其他朋友也有興趣吧,所以分享出來,如果有任何意見也可以一起討論囉!!





-->
繩結與繩索強度

  我第一次看到繩索會因為我們所使用的繩結,而降低繩索強度的數據(在繩結處),似乎是好幾年前從登山聖經的書上得知,無論如何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;不過,難道我們會因為擔心繩索強度被降低而不去使用繩結嗎?

  本篇文章跟繩結技術沒有絕對相關,主要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繩結的想法與目前接觸到的經驗,文章內容對於接觸繩索不多的引導員來說,或許能讓大家更了解繩結的特性。

為何繩結會脆弱
從人們用麻繩綁個overhand knot攀登的年代,到bowline knot的年代,或許可以責怪麻繩不夠強壯而造成斷裂;不過現在的技術來說,能怪罪繩索品質不好而造成斷裂的情況,已經不太可能了。不過,為何打個繩結卻會造成繩索強度降低呢?以繩結的歷史來看,這問題是直到近幾年才受到重視。

  主要有三種原因,第一、繩結底下的部份,會因為摩擦而產生熱;這問題主要發生在於一些移動式的繩結(例如autobloc knot),當繩結在移動時,會產生些許高溫,除非是在繩結高速的移動下,否則溫度當然不至於熔斷繩索。第二、繩索遭到擠壓變形;當繩索遭到擠壓變形時,就有可能會降低繩索的強度,這種情況常常可以在拆開使用雙漁人結(double fisherman’s bend)連接的普魯士繩,發現繩索變形的狀況。第三、繩索被彎曲;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項原因。當繩索被彎曲的時候,會造成外皮(sheath)與繩芯(cord)的受力不平均,而造成外皮受力比繩芯多(有時甚至繩芯沒有受力),導致外皮首先撕裂(雖然目前繩索幾乎都是Kernmantel rope,外皮強度都比過去強很多);另外在被彎曲的繩芯部份,常常最外圈繩芯受力比,在內圈的繩芯多,造成受力不平均,可能會造成連鎖的斷裂(就像是固定點受力不平均,會造成連鎖失效)。

Kernmantel rope說明:Kern指的是cord,mantel指的是sheath。這種編織法的繩索是上千條平行的繩芯所組成,而外皮是用X型交叉編織法,裡面的繩芯是主要承受力量的部份。依照不同的繩索特性,製造廠商會將繩芯做不同的編織法,例如想要編織成具有一點點彈性的半靜力繩,廠商就會將繩芯做纏繞編織的方式,在編織上外皮;如果是要做出動力繩,廠商就會將繩芯纏繞的更多圈,讓繩芯在受力時,能夠有足夠的繩芯做延展。

如何打好繩結
無論你是要打上哪一種繩結,請記得下面兩項原則。

First Rule of Knot:A knot is not a knot until it is tied off.

  無論你時間有多趕,你都必須要將結的步驟完整做完,並且養成用多餘繩尾打上safety knot的習慣,除非有兩種例外:繩結是打在繩索中段、或是在普魯士繩上的雙漁人結。

* Safety knot的打法是用多餘繩尾在主繩上做單獨一個Double Fisherman Knot。

Second Rule of Knot:A neat knot is a happy knot.

  這步驟又稱為dressing knot,意思是說繩結必須要被整理乾淨。這裡的乾淨指的是繩子間沒有交叉、壓繩的狀況,整個結形柔順漂亮,乾淨的繩結才能讓繩索強度較強,並且也容易檢查。


常用名詞與繩結介紹
中文繩結常常會造成混淆,所以文章中我都會以英文繩結名稱為主,為了幫助大家以後閱讀相關原文書籍,我將一些名詞與常用的基本繩結整理出來。 名詞整理:Bight、Loop、Bend、Hitch。

     
      Bight              Loop

  如上圖所示,當繩索沒有交叉時,稱為Bight,繩索有交叉時,稱為Loop。像我們常常直接將繩索對折後,打一個雙八字結,這就叫做Figure 8 Loop,或叫 Figure 8 on a Bight。

  
        Bend             Hitch
將兩條主繩做連結時,稱為Bend;將主繩依附在其他東西上(可能是柱子、另外一條繩子等),稱為Hitch。例如最常見的普魯士繩結,就是Prusik Hitch。

  至於我們常常看到的”Knot”一詞,是廣泛的繩結總稱,像是Prusik Hitch也可以稱為Prusik Kont;另外,當繩結不是Bend與Hitch的狀態時,都稱為Knot。事實上,繩結會被稱為Bend的很少,叫Knot和Hitch的比較多,像是接繩時使用雙漁人結,大家都習慣說Double Fisherman Knot,沒有人說Double Fisherman Bend,這是習慣性問題。

常用繩結:
       
Figure 8 with a bight Figure 8 follow through     Bowline
Figure 8 with a bight剛剛已經有提到,而Figure 8 follow through就是我們在攀岩時,連接在安全吊帶上的雙八字結,打法是:先打一個單八字結,穿過安全吊帶之後,順著反穿單八字結,最後再用繩尾做一個safety knot(上圖並不是正確的safety knot)。

  Bowline就是指最基本的稱人結(沒有做任何變化的稱人結)。至於Overhand knot就是最基本的單結。

   
       Fisherman Knot        Double Fisherman Knot
如果你只是兩邊打個單結的,稱為Fisherman Knot;上右圖的才稱為雙漁人結Double Fisherman Knot。

  如果你對以上繩結有任何問題,請找Michael打一次給你看。


繩結與強度

  我們已經知道,無論是在主繩上打上任何的繩結,都一定會造成主繩的強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減少,以下是美國繩索救援單位CMC所作的測試結果:

繩結
繩索強度損失百分比
Figure 8 with a bight
20 %
Figure 8 follow through
19 %
Double Figure 8 Loop
18 %
Inline Figure 8 Loop
25 %
Butterfly Knot
25 %
Bowline
33 %
Overhand with a bight
15 %
這些數據有其一定的重要性,但你不需要去背它,但你現在可以了解,為何雙八字結會如此廣泛的被大家所使用,無論是從事攀岩、溯溪、救援、甚至是我們平常綁鞋帶...?!

  但雙八字結也不是絕對完美的,在於某一些狀況下,我們必須要使用別的繩結來取代雙八字結,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