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

淺談防水外套 - 滑雪

  其實每次聽到很多朋友在選購外套時,尤其是滑雪的朋友,總是會落入抗水壓數值的迷思中,總是要追求20000mm或更高的,但有沒有人思考這數值所代表的意義,真的數值越高就代表越好嗎?達興牌雨衣百分之百防水為什麼沒有人會想要買呢?本篇文章將分享一些觀念,材質方面日後再來慢慢聊。



⊙ 防水與透氣

  所有的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,沒有絕對好、也沒有絕對壞,所以當你在追求高抗水壓的同時,雖然你可達到防水、抗風的需求,但相對的也失去了透氣性,所以在防水與抗風之間該怎麼取得平衡,是很有趣問題。

  大家都知道20000mm這是代表靜水壓,如果我們將氣象局的超大豪雨(每小時約15毫米)做換算約為3500mm,在滑雪場裡滑雪,應該不會遇到會造成汐止淹水的超大豪雨吧;反觀透氣性,滑雪運動預計排汗速率為11500g/24小時,但很多的材質都沒有超過這標準太多;科技的進步固然是好事,但這些高科技材質常使用超乎正常環境的狀況去測試,尤其是對抗水、抗風的測試,但相對於透氣性卻沒有太大的進展,當大家在追求數字的同時,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。


⊙ 排汗量、環境溫度與外套設計


  一般滑雪運動(於雪場內)的運動量會依據滑雪經驗而有所增減,當你還是初學或是在練新動作時,常常都會跌倒,所以運動量會比較大,相對的排汗量也會較大;若只是逛逛雪場,一般來說運動量都不大,大多是在吹吹風而已;另外,環境溫度也是會影響的排汗量的關鍵,出太陽、陰天或下雪,都會有影響;再者,滑雪可分為兩個階段:①運動、②靜止,當運動時身體是不斷的散熱,當休息或坐纜車時身體是需要保暖。

  所以在滑雪外套的設計上,一定要能達到快速散熱與保暖的功能,而想要達成快速散熱,沒有比脫掉外套更快散熱的設計,但我們當然不能脫掉外套滑(不然這篇文章也白打了),所以在外套上的散熱設計就變的很重要,像是腋下的通風口、材質透氣性、內層設計...等。


⊙ 材質


  這裡不是要詳談各家廠牌的材質,主要是針對市面上三種常見材質之類型做些簡介,詳細內容將日後再為介紹;我記得有個朋友曾跟我說過:"不要相信Gore-Tex,市面上有很多都超越它,抗水壓都比它強";我清楚的知道他指的好材質,是在數值上表現很漂亮的PU塗層,或許在數字上是很漂亮,但真正的實用性卻值得深思。

① 有孔隙薄膜類 - ePTFE


  顧名思義這種類型的外套是以薄膜達到防水、透氣效果,只要薄膜沒有損壞,效果永遠存在(理論上)。

② 無孔隙薄膜類(親水性薄膜) - TPU

  不同於PTFE透過孔隙讓水氣散出,TPU是通過分子的親水運動,將水分由高濃度一側導向低濃度一側,簡單的說就是吸收水氣至表面後再蒸散掉,但通常這種TPU薄膜的透氣性並沒有PTFE來的優。


③ PU塗層 - PU coating

  大部分的滑雪外套都是屬於這種,對我來說這種PU coating是一種鴕鳥心態,就是將防水塗層直接上在外層或纖維上,但隨著使用的次數與時間,效果就跟著消失,還需要再去買防水塗料補上,這種在數字上幾乎都可以做的非常的漂亮,但卻不耐用;並且這種塗層類的透氣性也是最差的,但直到塗層消失後,透氣性就會變很好(失去防水功能)。
  

⊙ 相對濕度


  這是很少人會去想到的問題,但卻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,大家都知道美國比台灣乾,所以保濕變成更重要;相對的,當衣服內的濕氣增加時,對衣服外的環境來說它就會吸收水氣,這時候的效果就會很好(透氣性很好);反之,如果外面的環境濕度已經高於或等於外套內的濕度時,這時候的透氣功能便停止,或是效果變的很差;另外氣溫高時,大氣所能容納的濕氣多,氣溫低時,能容納的水氣低;這也是為何我一再強調在台灣,尤其是走中、低海拔的朋友,買XCR並不適合的原因(溫度高+濕度高);滑雪的朋友也可依據這樣的概念來想,日本和美國的相對濕度是不同的、或依據當天的天氣來決定服裝。


  其實滑雪運動對於高檔的材質並不是很追求,某個程度來說也不是很需要,所以很少看到有人會穿好料的在雪場跑,其一原因應該也是高檔材質=醜,我到現在還沒有看過用高檔材質卻很帥的外套,看看Burton AK系列就知道...極醜,跟其他系列的差很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