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常在衝浪的時候,如果一不小心摔板或被浪蓋下來,浪有多高、衝浪者就會被壓入水下多深。不只如此,在被水不斷壓入水中時,你的身體是不斷的翻滾。在這段時間如果你想要抵抗水壓,死命掙扎,那只是徒費體力,或許真的可能因此而喪命。這也是為何影片中男主角被要求一定要達到能夠憋氣四分鐘的水準,才能真正在這樣的大概中存活,否則只是去送死而已。而影片中也有一段,講述在海中,你可以感到害怕,但不可以恐慌,因為那是會要命的。
在2011年時,知名的衝浪品牌Billabong,便從雪崩充氣系統(avalanche airbag)得到靈感。avalanche airbag的發明以有好幾年的時間,而且現在各間有在製作back country的廠商,幾乎都一定有自己一套產品;就連許多製作背包的廠商,雖然沒有製作滑雪產品線,也會有此avalanche airbag的推出。而avalanche airbag的最種要功用,就是讓使用者增加表面積與浮力,可以在遭遇雪崩時,不會被厚重的雪一直壓到底層,而是會盡可能的被留在接近表面處,以增加被救援的機會。當時Billabong想到這樣的場景,其實跟衝浪所會面臨的狀況很相似,所以就開始著手研發出一款,由背部充氣的防寒衣。只要當衝浪者被壓入水中,卻無力自己游上水面時,可以拉一條繩子,背後的氣囊帶就會自動充氣,幫助衝浪者回到水面。
充氣則是使用二氧化碳小鋼瓶(CO2 cartridge),這東西取得比較容易,而且用完就可以馬上更換。美國很多地方都有賣,像是Home Depot、REI、Walmart...等,都買的到。台灣的話,可能要找一下材料行,這種二氧化碳小鋼瓶有使用在奶油槍上,所以應該也不難找到。
而到了2012年,Patagonia也發現了這是一個好主意,所以也將其充氣的概念,結合進自家防寒衣產品系列中。不同的是,Billabong的充氣氣囊是在背後(我猜想是,受到avalanche airbag都是後背式背包的關係,所以氣囊也直覺的設計在背後),而Patagonia的氣囊則是設計在胸前。這兩者有何差異?當背後的浮力大時,一個人在漂浮於水面時,會有一種頭一直被往水裡壓的感覺(這就像是為何在溯溪泳渡時,最好不要背背包是相同的道理)。而浮力設計在胸前,漂浮在水面上時,人會自然的仰飄,頭會傾斜的望向天空。如果你有稍微研究一下救生衣的設計,應該會發現,救生衣胸前的海綿是會做比較厚的(浮力較大),而背部的海綿則較薄(浮力較小),道理都是一樣的。
Patagonia Portable Self-Inflation Vest目前還在測試階段,它是背心式的設計,所以你可以選擇單穿、或是配合防寒衣穿、或是選擇不穿。若遇到危難時,肩膀處會有兩條拉繩,輕輕一拉就可以幫助你回到海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