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

與眾不同的睡墊 - Klymit Inertia XL

在野外紮營的時候,我們可以把睡袋想成是一般家中的棉被,而睡墊當然也可以想成是床墊,所以如果你不想要睡的不安穩,或是一覺起來腰酸背痛,影響了隔天的活動,一個好的睡墊是絕對不可省的。而素有睡墊界Simmons之稱的Therm-A-Rest,更是許多戶外人的首選。但也因為Therm-A-Rest的能見度實在太高,用的人實在太多,就像每次出國在行李轉盤上,怎麼放眼望去都是Rimowa一樣,所以如果你想要與眾不同一點,你可以來參考看看Klymit的睡墊 - Inertia XL。



  睡墊的演進,大概是從鋁箔睡墊到泡綿,以講求舒適性;再進步充氣睡墊,以講求保暖,最後的趨勢就是朝著輕量化改進。而每當一個條件被滿足了,想要進步的空間就愈被壓縮,也代表著愈難有跳躍性的進步。而已目前睡墊的趨勢而言,我個人認為是差不多被定型了,應該也只是朝向材質輕量化和體積的方向去做改進。而Klymit這新型態的睡墊,如果你只是單從它的外觀上來看,或許就只是在睡墊上上切去幾個洞,讓重量變得更輕而已。但其實Klymit Inertia XL真正特別的是它的"內容物",而非只是它的外觀,至於多特別,就慢慢看下去吧。


 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Klymit的睡墊,是前年在Backpacker雜誌的商品指南(Gear Guide)裡,第一眼看到的時候,就對長相相當奇特的洞洞睡墊印象深刻,但我並沒有在特別去深入研究Klymit的睡墊(以為只是在搞噱頭 =.='')。看到有這樣剪裁的設計,當然不外乎就是想要達到輕量化,事實上我們在使用睡墊時,確實有許多空間是怎麼樣也躺不到的,而這些多餘空間如果能被移除,那就可以達到輕量化的目的。我們若是拿Therm-a-Rest最輕的NeoAir XLite來跟Klymit Inertia XL比較,會發現其實兩者的重量是差不多的;但如果是拿Klymit最輕的Inertia X Frame睡墊來比較的話,重量就有差了。


  • Therm-a-RestNeoAir XLite(Large):
    體積 - 196 x 63 cm
    重量 - 460 g
    定價 - 179.95 USD
  • Klymit Inertia XL:
    體積 - 198 x 66 cm
    重量 - 476 g
    定價 - 129.95 USD
  • Therm-a-RestNeoAir XLite(Regular):
    體積 - 183 x 51 cm
    重量 - 350 g
    定價 - 159.95 USD
  • Klymit Inertia X Frame:
    體積 - 183 x 56 cm
    重量 - 258 g
    訂價 - 99.95 USD


  很明顯的,Klymit的睡墊明明可以做到這麼輕,但為何最新的產品反而賣的更貴,重量卻更重?就是因為第一代的Inertia X Frame雖然輕,但舒適度卻不夠。所以在下一代的Inertia XL睡墊設計上,就盡量保持輕量化,並加強舒適度(否則一昧的輕量化,躺的不舒服也是沒用)。

  如果大家從上面的比較表來看,可以發現大公司和小公司對於產品完整度上的差異。Klymit每一款睡墊都只有一種尺寸可以選擇,如果以最新的Inertia XL睡墊來說,就是只有一種198公分長度的睡墊可以選擇,否則你就要等看看Klymit日後會不會出半身的短版睡墊。反觀Therm-a-Rest,幾乎所有系列的睡墊都會有三種尺寸可以選擇(S、Regular、L)。所以如果以我的身高178公分來說,我幹嘛要買一比我長20公分的睡墊?所以在Klymit的官網上,還有放一段影片,來教你怎麼"修改"你的睡墊。但當我看完之後我有三個大問號:第一,最好每個人手工都這麼厲害啦!第二,為何我要花比較多的錢來把長睡墊切成短版睡墊!第三,自行修改睡墊會失去保固,那為何我還要這樣做!



因為Inertia XL特殊V型的設計,再加上那些破洞除了輕量化以外,對於Klymit來說,還有另一種解釋。當使用者在睡覺時,若是身體改變睡姿時,因為睡墊之間有這些空隙,所以它便可以隨著身體而改變形狀。這在Klymit官方網站上也有放上影片,雖然我沒有使用過,但當我在看影片的時候,只有一種影片中的使用者,故意要用腳跟來讓睡墊改變形狀的感覺,看起來相當刻意,並不自然。

  大家不要忘記,我們是套著睡袋睡覺,所以以睡袋 外層光滑的程度,我不太認為可以這樣用腳跟勾著睡墊跑。當然,你也可以把睡墊塞到睡袋裡使用,這樣就更可以固定著睡墊,當你改變身體姿勢時,理論上睡墊會更容易順著改變。但不要忘記了,我們上面有說過,Inertia XL單一尺寸長度是198公分,我想一般正常人的睡袋也不會這麼長,除非你要先把睡墊修改長度,否則根本無法將Inertia XL塞不進你的睡袋中。




上面介紹了一大堆,現在才開始是我打這篇文章的重點,而且比起那些破洞,現在要介紹的才是Klymit的設計概念精華之所在。

 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Klymit是啥公司,但我想它的出現應該多少會改變日後戶外產品的設計走向。Klymit的創辦人叫Nate Alder,但是他與大部分戶外公司的老闆不太一樣,他創立這品牌時,年紀才25歲,但是卻已經得過許多的發明獎項。在2006年的時候,Nate Alder還是猶他州的楊百翰大學(Brigham Young University)學生,他和幾位朋友到巴西潛水,發現因為要避免海水冰冷,讓身體保持溫暖,所以潛導會將一種氣體灌到乾式防寒衣(drysuit)中,而那種氣體就是氬氣(argon)。


  氬氣對我來說並不陌生,而且這個月內我對這氣體還蠻有緣份的。今年三月的國中同學會,Frank說要去Alaska潛水,便開始引起我極大的興趣,我也慢慢開始找資料來研究。當時就找到將氬氣灌入防寒衣的作法,還有使用教學等。那時候因為不了解這氣體到底是啥東西,便稍微研究了一下。沒想到,在看到Klymit睡墊產品時,忽然又看到argon這個單字,讓我真的覺得也太巧了吧。

  先來考考大家,大氣中含量前三多的氣體分別是哪幾種?最多的氮氣和次多的氧氣我想大家都知道,但第三多的氣體是什麼?或許大部分的人就會說是二氧化碳,但其實正確答案是氬氣(二氧化碳是排第四)。氬氣的應用範圍很廣,工業電焊、消防設備、建築材料、甚至是燈泡內,都有氬氣的蹤跡。而因為氬氣的導熱性差(亦被稱為惰性氣體),導熱係數小(導熱係數大至小:氧氣>空氣>氮氣>氬氣,係數愈大表示傳導性愈好),所以常被用於與溫度有關的用途。像是在雙層玻璃中灌入氬氣,可以讓房屋室內有冬暖夏涼的作用;又或者是上面所說的,於潛水用乾式防寒衣中灌入氬氣,以達到保暖的效果。

  Nate Alder因為本身有從事戶外活動,所以當他去潛水時發現這項東西,便開始想著,為何不能將氬氣也應用在戶外運動裝備上呢?像是滑雪服裝或是戶外服飾等。於是他便開始與一些學生組成研究團隊,最後做出一件可以充氬氣的背心,也靠著這發明拿下了許多的發明獎項,並且也在2007年四月創立了Klymit,開始從事產品的製造與販售。

  而氬氣相關戶外產品的陸續出現,這才是Klymit與其他戶外裝備公司與眾不同之處。當然,氬氣並不是隨手可得,更不是隨"口"可得,氬氣是必須要從空氣中分餾出來,所以必須要額外去購買填裝設備,售價自然比起你自己吹一口氣昂貴許多。


更多相關:
Klymit官方網站

4 則留言:

  1. 想請教一個問題
    所謂充氣式睡墊當然是不用是氣洩掉, 要用再充氣
    我看示範影片也都是當場吹氣

    而您提到這款睡墊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的填充氣體是氬氣
    這氬氣是每次收納時都會洩掉的嗎?
    每次要使用時又要從哪裡獲得氣體呢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Hi, Yang.

    你應該是沒有進Klymit的官方網站上看過產品吧?因為他們網站上就又在販售氬氣填充設備。
    > http://www.klymit.com/index.php/products/argon-starter-kit.html

    Klymit影片中並不是填充氬氣,它是先用嘴巴吹氣,然後再用另外一個吹球充氣(號稱是充入乾燥空氣)。
    > http://www.klymit.com/index.php/products/hand-bulb-pump-56.html
    如果你要填充氬氣,然後要把保暖效果最到最好,你可以參考潛水的作法:先填充氬氣,然後和裡面的空氣混合之後,把這些氣排掉。之後在重做兩次,確保drysuit裡面的氬氣高含量。


    氬氣收納時不需要每一次都排掉(除非你想要收的非常小),雖然我沒有用過,但我預計這睡墊應該跟其他的睡墊都一樣,即使你不排掉氣,它也會自動洩氣。因為除非是用專用的保存罐(如杜瓦罐),不然一般現在一般的的材質密合技術並沒有這麼厲害,氣漏掉也是正常現象。

    在美國的話,可以直接跟Klymit購買;如果是在台灣的話,就比較麻煩,你要找賣特殊氣體的公司購買(一般化學材料行不太會有賣,但可以問問看)~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好棒的介紹!之前都沒看過這些產品,不過都不便宜就是了

    二氧化碳不會比氬氣更有隔熱的效果嗎??
    他說那個洞,似乎有可以通風的效果,所以不會一直都悶著,睡久了變冷

    回覆刪除
  4. Hi, Popo.

    你問的問題剛好也是我的疑問,但我不是這方面專家,所以我也不知道正確答案。我所查到的資料,導熱係數大至小:氫氣>氦氣>氧氣>空氣>氮氣>一氧化碳>氬氣>二氧化碳。理論上,二氧化碳應該比氬氣更適合,但我自己的猜測是,應該跟氣體穩定性有關,氬氣比較穩定,不容易產生變化。

    回覆刪除